職能治療核心能力
社區職能治療核心能力

社區職能治療核心能力

社區職能治療核心能力

 

 知識

  1. 具備以社區為基礎的介入模式(community-based practice)相關知識,包含(但不限於)個案中心復健模式、居家復能模式、社區本位復健模式,強調社區中所有目標對象(包含個案、相關人、組織機構、社區、全民等)之生活品質的改善。
  2. 體認職能治療師在社區的主要角色,包含(但不限於):居家復能模式之設計與執行者、社區方案的組織及發展者、社區改變的發起者、社區方案或個案服務的執行者、或社區能力的培養者。
  3. 具備預防及健康促進概念、社會照顧方案與倡議、自然災害風險教育及因應、政治性倡導、遊說與行動、環境規劃與()設計、社會正義與職能正義、職能平衡等相關知識。
  4. 具備社區職能治療常用之理論、參考架構與實用模式(model),包含(但不限於)
  • 專業模式:職能治療實務架構(OTPF),國際功能、障礙與健康分類(ICF)
  • 職能治療理論模式:人類職能模式(MOHO),生態模式(EHPPEOPEOPCMOP-E),職能公義(occupational justice)
  • 其他專業領域的理論:健康信念模式(Healthy Belief Model),社會學習-認知理論(Social Learning-Cognitive Theory),自我決定理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,健康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(又稱改變階段模式,Stage-of-change model)PRECEDE-PROCEED計畫模式,個案管理模式(case management model),失能管理模式(disability management model)
  1. 具備實務推理的知識,包括(但不限於):倫理推理、批判性推理、情境推理、實用推理、程序推理等。
  2. 具備社區職能治療基本信念與原則,包含(但不限於)
  • 了解以社區優勢及強項為基礎(非治療其缺損)是社區層面介入服務的重要特徵,其介入成果展現於改善社區層面的健康、安適及社會共融,而不僅只於個別個案之健康
  • 了解以職能為中心來進行介入的重要性(非處理單一能力缺損)
  • 了解社區實務是透過和社區共同進行或由社區主導,並在信任、尊重及互惠的原則之下進行
  1. 其他新興知識。

 

 

技能

  1. 觀察與溝通之能力
  1. 對文化及情境有足夠之敏感度(cultural competence & context sensitivity)
  1. 了解社區(個案)對於健康的文化概念或信念
  2. 了解個案對上述文化或信念的接受度
  3. 了解該文化或信念會如何影響所提供的介入或成效
  4. 確認介入計畫必須支持個案所接受之文化或信念下的職能、角色及責任,以促進個案的職能參與
  1. 能夠根據不同情境使用各種溝通方式,包含口語、文字或圖像等
  2. 具備主動傾聽之技巧
  3. 適時調整溝通方式,使用符合社區相關人士文化背景的內容,清楚、有效地與社區相關族群互動,如:居家個案及家屬、企業、社區重要團體、其他專業團體等
  1. 具備與社區實務相關的管理能力,包含(但不限於)
  1. 有良好的自我起始(self-starter)及自我導向(self-directed)的能力,如:主動學習、主動探索社區問題、自發尋求資源、做好時間管理等
  2. 具有彈性、創造力
  3. 發展合作、解決衝突與協調的技巧
  1. 方案發展、執行與評量技巧。依方案時間規劃,可分成設計與規劃階段、準備與執行階段、回顧與評量階段,各階段所需之能力說明如下
  1. 設計與規劃階段:包括進行需求評估、了解社區需求、進而設計與規劃以社區為中心之方案
    1. 能夠探究服務對象(社區或個案)的概況,找出服務對象(包括個案層級、社區/機構層級、利害關係人等)人口學資料、資產、優勢、社會與醫療資源不足之處
    2. 能夠了解該社區或業務相關之政府制度、政策及法規等
    3. 能夠透過訪談、焦點團體、問卷調查等方式認識目標族群及利害關係人(如照顧者、組織單位、社區民眾、政府單位)等不同族群之需求與期待
    4. 能夠和社區(個案)共同討論,或賦能社區(個案)選擇處理阻礙社區職能參與、健康和安適的策略
    5. 能夠思考並組織適切的理論,包含可引導方案發展過程之專業模式,執行社區實務的職能治療理論模式,及落實社區本位實務可應用的其他專業領域理論
    6. 能夠找到實證支持需求引導方案目標、次目標設定與介入實施
    7. 能夠確認方案方針與實施目標
    8. 能夠提出概括性規劃並設計以職能為中心的方案
    9. 能夠確認方案對目標族群及利害關係人的影響與成果
    10. 能具備方案撰寫之能力
  2. 準備與執行階段
    1. 發展詳細的每日方案計畫,以確保達成目標
    2. 確定可與目標相配合的人員配置、裝備、器材、補給品與空間
    3. 能夠明確說明所需資金的預算表並確定可能的資金來源(如政府補助、社會福利機構補助、捐款等),及資金取得之明確時間表,並根據實際獲得的資金規劃更詳細、明確的預算
    4. 資源尋求與整合:包括針對社區的需求提供資源訊息與媒合,或與不同專業或團體整合資源
    5. 能夠選擇適切可行之評量方案的方法
    6. 持續規劃以利永續經營
    7. 僱用及訓練人員並取得所需設備及器材
    8. 能夠使用不同的方式積極行銷,包含與政府單位、非營利組織、社區相關人員等建立關係網絡並具備公共關係、人員推銷、行銷邏輯、市場分析的能力
    9. 能夠根據需求使用適合的介入
      1. 職能及活動訓練: 包含日常生活功能訓練,職能與生活型態介入,職能復健與職業重建相關介入,職場健康促進相關介入,遊戲/休閒活動介入,教育相關介入,社會參與介入,休息與睡眠建議,及認知、體適能、社區移行等職能元素增能介入。
      2. 使用準備方法及任務:包含(但不限於)環境改造、輔具、輔助科技、介入科技應用、職務再設計
      3. 使用團體:設計與執行預防性/治療性/維持性團體
      4. 使用情境/環境因子促進職能參與能力: 包含社會(social)、時序(temporal)、虛擬環境(virtual)、文化(cultural)、個人(personal)及物理(physical)
      5. 使用教育及訓練
      6. 使用倡議/鼓吹
  3. 紀錄撰寫:能夠使用符合其他社區服務專業人員、社區相關人士之文化與背景的措辭或方式來完成服務紀錄
  4. 回顧與評量階段
    1. 能夠審視方案的進展過程,包含需求評估的整個過程、方案的理論、方案的實際執行、方案的影響、方案的效能等
    2. 能夠針對方案進行成果與影響的評估
      1. 成果評量:評量方案參與者因為此方案所直接造成的短期及中期改變,如訊息/知識與覺知、態度改變、信念、行為改變等
      2. 影響評量:為綜合性評量,即當成果確定之後所希望看到的最終影響
      3. 效能評量:檢視方案的執行品質與產出結果的成本與效益
      4. 效果評量:包含量性與質性評量
  5. 能夠針對需求、適時提供轉銜服務與媒合,如出院準備服務、長照體系服務、職業重建服務(如職業輔導評量、職務再設計等)
  6. 能夠利用方案成果進行宣傳、教育與倡議,以強化利益相關人與社會大眾之理解與支持

 

***進階核心能力***

其他新興技能 

TOP